2023/06/01
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 ESG,除了自己內部針對各面向、各指標努力以外,也十分強調讓人看到自己有哪些成效。
視覺過於天真的風險
想讓人看到成效,一開始覺得應該在畫面上直觀的表現出數據的變化,可以讓觀眾最迅速理解那一項項數字背後的意涵。
以「環境保護」為例,在畫面上先表現出霧茫茫的樣貌,接著再散去並寫上字卡「揮發性有機氣體削減 xx%」,這樣觀眾一定可以感受出我們這個企業所做的努力吧!削減率這麼高代表把空氣變乾淨這麼多,很厲害吧!用 敘事 與視覺來表現,讓數據不只是數據,這樣觀眾應該比較有感覺吧! 嗯嗯應該是吧,只是要很小心才行。
以目前的技術,企業再怎麼努力,可能還是無法做到完全零污染。 就算後面散去,這個霧茫茫的畫面會不會被人截圖,寫上「取自 OO 公司 ESG 說明報告影片」 然後被亂下標「驚爆!知名企業減碳不成反污染?」網路瘋傳?
這些假設的確有可能發生,就算我們都不希望它發生。 所以必須很小心,在所有面向的設計上,都必須避免這樣的可能存在。
設計過的畫面
可以讓觀眾更容易理解 ESG 內容
我還是相信敘事與畫面能比數據讓觀眾更容易入門,也更容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。 畢竟數百頁滿滿文字的報告書突然放到眼前,真的很需要鼓起勇氣,去真的打開來看、而且真的有看進去。
而經過設計(沒有被截圖風險)的視覺設計與敘事結構,讓人不用那麼努力就可以初步了解企業 ESG 成果。在各個面向努力的成果,當然最好是讓越多人知道越好不是嗎?